1956之後啟用的臺北市立體育場成為1960年代中華男足主場.jpg

  臺北市政府運用美國援助的資金,建設松山機場到市區的寬闊馬路。南北向大道為敦化路,東西向則是仁愛路,形成日後臺北市方正街區的格局。臺北市政府選擇敦化路(今敦化北路)東側的寬闊農地,建設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。

1957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.bmp

  民國45年(1956年)92日時任航空委員會主任、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、全國體育協會理事長的周至柔將軍剪綵,臺北市長高玉樹與臺灣省主席嚴家淦致詞後啟用。該日亦是我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首次主場國際足球賽,即亞洲盃足球錦標賽預賽第二輪,出賽韓國足球代表隊以爭取晉級。

  同時這場球賽也是我國參加亞洲足球協會(今日亞洲足球聯盟前身)以來,在臺北市首次主辦國家代表隊之間的正式賽。當然這也是受到亞運足球項目奪冠後,數年內我國足球熱潮不衰,兼有愛國宣威、認同國族的效果。因此,這場國際賽備受國內黨政高層關注,首度錄製賽事報導並播送於電視頻道,以黑白畫面向國人公開亮相。一時之間的觀眾席仕紳雲集,高朋滿座更勝往昔的空軍總部足球場,僅能容納五千多位觀眾的規模。

臺北市綜合運動場.bmp

  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使用十餘年,便改建為第二代的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。民國57年(1968年)正式啟用,繼續擔任我國辦理各項國際足球賽事的主場,及臺北市主辦臺灣省(區)運動會的場館。此外,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在此立校,該場館亦作該校足球代表隊競賽與教學的用途。

  這座場館在民國64年(1975年)和78年(1989年)進行兩次大幅度的整修,皆起因於辦理重大國際賽事。其中民國64年(1975年)的整修,乃是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項目,我國既是東道主又將在主場出賽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臺北市,接納眾多大陸移民、戰後嬰兒潮與公衛醫療的進步,人口迅速成長造就市區迅速擴張。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遂從臺北市的東郊,被納入現今高樓林立、人聲鼎沸、車水馬龍的市區之中。

1959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主場-臺北市運動場.jpg

  正因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位處市區,進場觀眾有地利之便,民國66年(1977年)82日中華女子足球代表隊於第二屆亞洲盃女子足球賽,首度主場出賽便達到兩萬名的歷史紀錄。儘管觀眾席曾經高朋滿座,然而我國足球代表隊參加國際賽的成績起伏,政府重視國內、外足球賽的程度不一,賽前宣傳與票價高低等因素,都使得在此辦理的國際足球賽,進場觀眾人數落差頗大。

20160114_175800.jpg


  直到這座體育場拆除重建前夕,外交部委託中華民國足球協會,於民國95年(2006年)1018日舉辦,中華奧運儲訓隊與聖多美普林西比青年隊友誼賽,最終雙方各進2球言和。這宣告臺北市立綜合體育場,擔負我國半個世紀蹴都,到此吹響完全終止的哨音。
undefined

著作權所有,欲轉載或徵引請先洽詢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久保 的頭像
    久保

    久保的歷史隨筆

    久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