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時期在臺灣的大學,只有臺北帝國大學一所。當時臺灣乃至臺北帝國大學,足球運動在校園並不盛行,因此臺灣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都未曾出現大學院校之間的足球賽事。從日治時期的各類文獻紀錄,臺灣地區最早成立足球代表隊的大學是臺北帝國大學(今國立臺灣大學)。雖說昭和3年(1928)臺北帝國大學建校,校內的學友會亦於同年11月5日成立;然而該校師生同場踢足球始於昭和6年(1931)1月。當時,臺北帝國大學十多位在學生,以校名報隊參加第二回全島蹴球大賽,成為臺北帝國大學足球運動與校外競賽的發端。稍後在昭和6年(1931)4月1日,這批參加臺灣最頂級足球賽的學生返回校園,夥同校內有興趣踢足球的同學們,進一步組織在校生為主體的足球社團:蹴球部,並由淡野安太郎助教授擔任指導教師。
臺灣大學校區鳥瞰圖正下方即是足球賽場的運動場[1]
臺北帝國大學蹴球部在昭和7年(1932)1月繼續參與第三回全島蹴球大會,《臺灣新民報》報導林朝權個人事蹟時附帶提及此事:
林朝權君、豐原人、今年廿六歲、臺南長老教中學校的出身者現在奉職於該校為職員、原來該校的蹴球、早有特色、於去年林君乃組織長老教中學校校友團、加入全島蹴球大會、是時一戰、帝大、高商、高校、鐵道部各中等學校之群敵一敗塗地、該團以連戰連勝的紀錄而獲優勝了。[2]
當時報導內文簡稱為「帝大」,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組成的足球隊被置入「中學校」的組別。這是臺北帝國大學再次參加涵蓋全臺灣、島內最高層級的足球賽,與臺北第二中學校延長賽踢至三比三平局,後因抽籤落敗而無緣晉級次輪。由於當時臺灣未成立地區足球協會,未參加日本蹴球協會,使得臺灣各級學校足球隊不具備參與日本內地足球賽的資格。再加上臺北帝國大學足球隊,實力未曾超越長老教中學(今臺南市長榮中學),無緣獲得臺灣代表資格。於是日治後期的臺北帝國大學足球隊,只能曲高和寡於臺灣島內。
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運動場
昭和年間臺北帝國大學參加蹴球部的學生,除了參加校外足球賽事,幾乎都在校內運動場踢足球。且加入蹴球部的人數從昭和6年(1931)開始,短短2年內增為24名,已足以在校內分成兩組,展開臺北帝國大學蹴球部內對抗賽。這群愛好足球運動的師生,讓校園足球風氣逐漸興起。觀察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課在昭和13年(1938)11月,調查全校5部、528位學生的在校生活,也包括了所有學生參與哪些運動項目。當時統計學生運動項目的結果,有4部、50人參與足球運動,佔該校學生比為9.47%,乃是在校生參與度第7高的運動項目,卻仍不及於網球、桌球、棒球、游泳、馬術、劍道等6運動項目熱門。[3]
當大日本帝國在民國34年、昭和20年(1945)9月向美國為首的同盟軍投降,10月底由中華民國代表同盟軍開始接管臺灣與澎湖,臺北帝國大學也跟著政權遞嬗更名為臺灣大學,教職員、學生組成、學制等都大幅易動,連在校生組成的學生足球團體,也由臺北帝國大學蹴球部改為臺灣大學足球代表隊。參加臺北帝國大學蹴球部和臺灣大學足球隊的大學生,雖然生活在同樣校園、踢足球在一樣的運動場。實則臺北帝國大學蹴球部成員以內地遷臺或在臺出生的日本人為主,祖先在明清時代由中國遷入臺灣的漢人次之。反觀參加臺灣大學足球隊的學生,除了上述祖先世居臺灣的漢人,主要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居臺北的外省籍漢人,因此臺北帝國大學蹴球部與臺灣大學足球隊,應該視作是名實俱異的兩個大學足球團體。
[1] 丁亮、項潔等,《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(一九二八~二○○四)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5),頁347。
[2] 臺灣民報社,〈臺灣蹴球界霸者長老團主將林朝權君於全國大會有得勝自信〉,《臺灣新民報》第396號,昭和7年1月1日,第12版。
[3]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課,《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生徒生活調查》(臺北:臺北帝國大學,1939),頁22-23。
留言列表